2021年5月,清华美院环艺系黄艳副教授团队专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北京城市景观》出版发行。
文化生态是生态文明理念在自然生态基础上的多维度的纵深发展;它和自然生态及社会生态紧密联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又不能完全用可持续来概括;它既是一种状态、关系,需要保持平衡、互补、互惠互存的状态,又是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城市景观作为人类文化的物化形式,是不同历史阶段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绝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基础设施等物质的构件,这些物质构件支撑下的非物质的记忆、情感、经验才是城市的正在价值所在。城市景观的文化生态属性则更为丰富和复杂,以致成为一个完整而具有生命力的系统——正如生态系统一样。因此,我们要以历史的、整体的眼光来分析城市景观的构成,既包括单个的实体,也包括人的活动和情感。城市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实际上也是城市文化的规划战略。而且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及其中的子系统之一,城市景观也具有文化生态系统的规律与特征:
1.复杂有序的层级系统——这个系统就是对各种关系的组织,关注于边界、相邻区域,周边环境及背景等。这种关系包括序列、视觉、记忆、联系等,综合的形成了场地景观的总体形象,也就是某种气质的体现。
2. 城市景观历史演变的痕迹与生物进化相联系——从作为自然物的景观到受自然因素影响的景观;从文化产物到作为制造和丰富人类文明成果的介质。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城市景观是如何介入文明习惯的,探讨各种景观痕迹是如何层层叠叠,在城市文化生态系统中交替演进的。
3. 景观信息的变化与交换具有动态、生命的特征——作为生命体,城市景观系统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是一种不断交换的媒介。因此需要探讨城市景观是如何与人们的记忆相关联,并进而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起作用的。
4. 城市景观是动态多样的平衡系统——强调城市景观的系统性,就是鼓励人们加强自身的参与性,而不是分离的去思考与之相关的因素。它强调的不仅仅是与周围环境、景色的关联,而是更注重一种综合、协调和适应的能力,并以此带动当代城市景观特色的形成,对各种不利因素或负面影响的对冲作用。
5. 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城市景观永远不会是最终的结果或即成现实,而是各种作用和影响合力的成果,从历史的角度看,永远处于过程之中。文化的交流与混合,信息的交换与传播,都是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6. 有明确的功能和服务性能——城市景观不再仅仅是一种关于形式和美学的观点,更是一种策略手段;它不仅是学术或专业术语,更作为具有文化影响力的介质。通过塑造景观而加强与世界文化演进的关联性,而其核心绝不仅仅是寻求一种新的美学风格,而在在更为广阔的文化环境中去拓展景观的空间延展性。
北京天际线变化示意图
因此需要跨越艺术、社会研究和环境保护的界限,从文化生态的视角考察城市景观,研究其可视和不可视的特质及其特质与文化衍生的演进,找寻其生长变化的内在机制与规律,达到景观文化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这正是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建立世界文化大都市的关键所在。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黄艳副教授团队关于北京市社科项目成果之一《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北京城市景观》一书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共40万字,热切关注近年来出现在国内城市建设中的热点事件和项目,打破纯学术的、专业的写作模式,努力反映城市文化、经济和政策等的多维度景象,描绘了北京城市景观文化生态发展的动态且多层面的全景图。以期提炼出对北京城市景观建设具有建设性的提示或借鉴,总结出符合北京城市特点的文化生态发展之路。
本书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是总论,首先从理论的层面阐述了城市景观与文化生态的关系、城市景观文化生态的特点以及城市景观研究中的文化生态学方法;以时间为轴概括了北京城市景观发展的几个主要历史阶段;分析了影响北京城市景观文化生态发展的主要因素、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北京其发展的指导性策略。
第二章从生长变化的角度分别从建筑、街道、开放空间、视觉和照明系统等构成城市视觉景观系统的方面,分析了建国以来北京城市景观发展的总体脉络和格局;并将近年最新科技成果对城市管理、视觉体验、市民行为等纳入城市景观研究的范畴。
天安门广场景观演变
第三章引入“痕迹”的概念,意味着聚焦于时间、以动态发展的视角去研究城市景观;并引入与景观实体相对的“虚体性景观”,将城市景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分析了城市种各种景观痕迹之间的共生与传承关系,从而阐明了景观文化生态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分别论述了外来文化和各种事件是如何影响地区经济、人、以及与之相关的空间形态。
广场空间形态
第四章梳理了对城市景观产生影响的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并阐述其在动态的景观文化生态发展中怎样发挥作用的、以及在构成和强化市民文化记忆、保障文化稳定且变化的过程中的角色;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态两方面说明城市文化记忆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北京明清城墙构成
北京城门楼景观序列
第五章探讨了北京城市色彩的构成、特点以及变化规律,从文化与生态两条脉络分析影响城市色彩的因素;并从空间和时间维度研究了城市色彩的历史性、文化性以及生态性问题,通过分析图表、跟踪调研等数据解释了色彩如何在生态与文化交织的机制中为城市文化作出贡献的。
国家大剧院色彩分析
景泰蓝色彩提取
第六章从经营、管理、政策、建设形式、产业辐射、产业链等方面阐述了文化艺术区是如何向周边区域输送文化“营养”并影响城市面貌的;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概括了北京文化艺术区的三种主要模式:“798”模式、琉璃厂文化街模式和宋庄艺术区模式,并分别对其进行了景观评价。
北京主要地域材料的用途与色彩
第七章提出“可持续生态系统”的概念,将城市绿地系统作为生态基础设施,从生态和文化双重属性来认识和研究城市绿地系统;主要聚焦于北京公园和交通绿地系统,对其格局、构成、形态进行了全面分析,阐明其是如何实现生态与文化双重功能的;最后指出可持续绿地系统在社会和谐、健康、情感、生态以及作为美学表达的新模型等方面对未来城市景观的影响。
城市色彩变化的规律和轨迹
第八章借用生物学术语“再生”,研究了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遭受破坏或改变的历史区域,探讨其在当代和未来的生长发展途径;阐明了一种城市景观发展的生态规律和一种理解和处理历史文化景观的态度与方法,强调赋予历史文化景观以当代生命动力与营养并与当代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得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基于生物体本质发展规律,并且以“再生”为指导思想来复兴城市文化景观;结合案例研究,将北京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生归纳为“风貌恢复”、“活动场景”以及“转型利用”等三种模式。
北京二环内主要历史文化景观分布
王府井步行街主要行为流线分析
黄艳,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学博士、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访问学者。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学术专业期刊及重要国际国内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和译著等13部,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设计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国内外设计竞赛多次获奖。研究方向:景观生态与文化发展;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空间创新研究;空间情感化设计。
在本书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规划师赵铁铮教授进行了学术指导,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研究团队成员姚绪辉、高娣、王益鹏、郭亦家、余佩霜、郑文霞等为数据的收集、整理与统计、现场调研、以及分析图表制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图、文:环艺系 黄艳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