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人民日报|副院长、教授方晓风:为艺术发展积蓄青年人才
2021.02.02

编者按:

新文科建设是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世界影响力的人文学科的重大举措。新时代,如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人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索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

2020年12月8日,由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主办、装饰杂志社承办的“新时代、新文科:全国艺术类学科建设研讨会”,邀请中国艺术门类下设计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以及音乐与舞蹈学等5个一级学科的专家学者,就如何打造具有世界引领性的中国艺术学科新格局,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呼应新文科建设的时代需求,《人民日报》近日用大版篇幅,推出了专题报道《为艺术发展积蓄青年人才》。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副院长、教授方晓风接受了《人民日报》访问,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人才

去年年底,教育部强调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艺术学承担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更需深入考量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与机制。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推动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有机衔接,是艺术教育发展的突破口,也是艺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副院长方晓风认为,新时代艺术学的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将不断随着时代发展,日益与科技融合,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样式和类型;二是产业化,艺术的发展将逐步与商业模式整合,在经济社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同济大学 徐醍 《模块化应急隔离间》

艺术学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自然世界密切相关的学科,拥有与多学科相融的广阔空间。比如,设计学作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自诞生以来便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近年来在助力产业升级、推动城市更新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高校设立跨学科设计专业,引导学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艺术设计与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相结合。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同济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师生,发挥工业设计的专业优势,设计出应急隔离间、新型口罩、无接触物流系统筹,既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新方案,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生态环境问题,中央美术学院学生设计出不同艺术方案,旨在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地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感不断增强。

广州美术学院 陈俊生

《未来医疗无人机》

未来,将新理论、新技术、新实践引入艺术学学科建设,进一步打通艺术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艺术学深度融合,实现跨学科协同发展,是培养新型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艺术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国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的精彩亮相,不仅需要更多优秀作品,也需要大量优秀人才。

当前,我国艺术类学科建设仍然存在模仿多于创新的问题。无论是招生考试、课程教学,还是理论体系、专业术语,其主要框架大多沿袭自上世纪,这给人才培养带来一定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认为,中国艺术学界需要构建民族化、国际化的原创性艺术理论体系。中国学者是有创新本钱的,即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现实经验、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等。因此,大到学科体系框架,小到专业术语,都应立足本土、跟上时代。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程提质对于艺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怎样提升课堂质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写入教材,是不少高校的共识。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表示,学院将着力推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新艺科”建设。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指出,学院要构建视觉艺术东方学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成果体系,建好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办好“中国艺术大讲堂”。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让艺术教育扎根本土,不仅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有益实践,更是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的必然要求。

鲁迅美术学院 金思宇、陈江波

《仙人掌形空气加湿器与净化器》

改进基础教学工作,是提升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抓手。当前,一些艺术学专业基础教学训练方式较为刻板,基础课等同于技能课,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一些艺术通识课内容雷同,形式单一,难以实现艺术普及功能;一些造型专业的基础课,缺乏对中国传统造型和用色知识体系的传授。帮助学生打好中华文化基础,需要高校从教学、研究等领域展开相关实践。

为此,一些高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启迪学生智慧,涵养家国情怀;一些高校定期带领学生到敦煌等历史文化胜地,进行艺术考察,深化对中国艺术传统的认知;一些高校增加实践课程,开展支教扶贫、社区服务、乡村改造等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生活,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国际知名院校开展课程交流合作,让学生拥有更加开放的国际视野;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时刻浸润在美育氛围之中……这些举措,都为培养高质量艺术人才队伍提供了更多空间和可能。

探索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

纵观近年来引人关注的新设文科专业,如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艺术管理等,都与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密切相关,都是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许多高校自觉行动起来,探索构建跨院校、跨专业、跨行业的协同育人机制,让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四川美术学院统筹推进西部工业设计中心和重庆美术公园建设,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让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迅速成长。鲁迅美术学院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上海汽车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我国汽车造型艺术美学研究与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搭建良好平台。南京艺术学院借助各艺术院校科研力量,启动艺术学名词审定工作。“第二课堂”的开展,既拓展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多维认知,也为社会贡献了充满活力的创新智慧。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张玉

《蒲公英消毒灯》

促进学界业界优势互补的同时,盘活高校自身专业资源优势,也是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些高校积极探索“双学位”“主辅修”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提升本校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比如,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开设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专业,着力培养具有扎实工程基础和设计功底的复合型创意设计人才,授予毕业生自动化、工业设计双学位。山东大学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推出“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等主题系列课程,使专业培养更加灵活,与社会需求更加匹配。这些育人机制,为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益借鉴。

艺术从来不局限于同一面貌,艺术人才培养同样如此。各高校立足时代和社会发展,发挥自身优势特色,盘活校内外资源,把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把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将为艺术发展积蓄更多青春力量。

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2021年1月17日7版美术副刊。

转自:人民日报文艺公众号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

100084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